2020年,学校做出“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力度,做好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培育”重大决策,科研人员面对疫情,科研热情不减,不负韶华,勇挑重担,奋力书写科技篇章,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把科研成果应用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1.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农学院宿红艳教授课题组联合生命科学学院王磊教授课题组联合攻关,利用转录组-代谢组联合技术揭示了DSE真菌促进蓝莓生长的分子机制,为DSE真菌在农林作物栽培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取得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农林科学TOP期刊《Tree Physiology》上。在DSE菌根制剂开发方面申请的4项国家发明专利均已获得授权,利用授权专利研发的有益DSE真菌根制剂已在沂水、烟台等地进行示范推广。
T010定植于蓝莓根部 GO分析相关差异基因
生命科学学院注重加强各团队之间协作,张兴晓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疫情期间主动承担应急攻关项目,克服种种困难,在不到一周时间就研制出快速简便诊断试剂盒,制定了气溶胶采样检测技术规范和环境控制消毒技术标准,并将产品和技术无偿捐献,快速应用到定点医院。高洪伟教授团队长期关注对早衰症、白血病等疾病治疗方面药物法尼斯基转移酶抑制剂研究,撰写的研究综述在医学领域重要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江婷婷副教授带领的纳米药物研究团队以重症监护室(ICU)中多重耐药菌VRE的治疗为研究目标,设计研发的多种新型纳米复合物通过增强此类新型纳米复合物靶向性能,优化光热转换性能,实现了VRE耐药菌的精准定位和光热杀灭,研究成果分别在工程技术TOP期刊《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和《ChemNanoMat》上发表。
2.培养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激励高质量成果产出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姚涛副教授等人面向网络大数据的信息检索需求,提出了一种快速离散跨媒体哈希检索算法,该方法不仅降低了内存和计算开销,而且大幅提升了信息检索性能,研究成果在工程领域TOP期刊《Neural Networks》上发表。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徐满博士等人基于人体生物医学的发展需求,利用湿化学还原法设计制备了具有双功能的二十面体金纳米材料,该材料在葡萄糖电催化氧化和拉曼增强的应用中均取得优异效果,同时满足新型植入设备的现实需求和对人体微量有害物质的追踪检测,研究成果在材料工程领域TOP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发表。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柏良久教授等人利用Pickering乳液独特的界面环境,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较强自愈合功能的Janus纳米复合自修复水凝胶,该材料显著提高了其机械强度和智能化水平,在柔性传感、生物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在材料工程领域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
3.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巩庆涛教授团队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相关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分析功能梯度阶梯球环自由振动特性的通用公式,进一步研究了具有一般边界条件的功能梯度阶梯球环的振动特性,研究成果在材料工程领域TOP期刊《Composite Structures》上发表。
农学院张洪霞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以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研究抑制COST1基因的表达,优化植物的株型并提高其抗旱性,为抗旱植物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在综合TOP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发表。
农学院崔法教授课题组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陈伟课题组利用LC-MS / MS(液相二级质谱)技术对小麦籽粒进行了全面的代谢组学研究,阐明了代谢产物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提升小麦育种效率。研究成果在生物学TOP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
疫情期间,我校科研人员坚定抗疫信心,攻坚克难,奋斗在科研一线,截止4月底,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JCR一区17篇,二区43篇),授权发明专利21项。学校已逐步形成重视科研、参与科研、服务科研的良好氛围,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全校科研人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需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祖国的科研大地上深耕细耘,持续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再上新台阶。(科学技术处 撰稿:李晓玲 审核:王美山 高先锋)
地址: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电话:86-0535-6011497 传真:86-0535-6011497 E-mail:ldukjc@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本站信息
WWW.SCIENCE.EDU.CN Copyright 2020 鲁东大学 科学技术处
鲁ICP备号:09096634 鲁公网安备:3706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