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
发布时间:2018-06-22    作者:    点击:[]

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

力争在2018年制定并实施联合资助改革方案,2019年试点实施科学基金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初步形成科学基金多元投入体系。

力争在2018年正式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并对2019年科学基金工作提供战略咨询。

2018年将重点研究论证三个方面的改革方案。

6月19日,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作的《构建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 夯实世界科技强国根基》工作报告。

该报告提出了依据科学问题的属性来确定的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即: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以此提升资助精准度,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按照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基金委将制定实施科学基金项目分类评审和管理的改革试点方案。

一是要明确新资助导向的主要目的。

“鼓励探索,突出原创”旨在让新思想及时得到支持,鼓励源于科学家灵感的自由探索,强调首创性,使科学基金成为新思想的孵化器;

“聚焦前沿,独辟蹊径”旨在扩展新的科学前沿,强调开创性和引领性,使科学基金成为科学前沿的牵引器;

“需求牵引,突破瓶颈”旨在破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科学问题,使科学基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驱动器;

“共性导向,交叉融通”旨在以共性科学问题为导向,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科学基金成为人类知识的倍增器。

2018年,基金委将深入开展调研,研究制定与科学问题属性相适应的项目申请、评审、资助、实施、管理、监督的全流程改革方案。力争在2019年以部分项目类型作为试点实施推进。

二是筹备建立交叉融合和成果应用体制和机制。

要通过交叉融合机制的设立,利用增量经费加大支持交叉研究的力度,推动形成科学基金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隔离对创新的阻碍,为未来学科布局系统调整等深度改革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先期要从解决“卡脖子”的重大科学问题入手,坚持问题导向,遴选一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难题予以突破。

要通过设立成果应用贯通机制,加强识别并支持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的深度开发,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和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将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提高科学基金服务国家需求的效能。

要力争2018年形成上述两个机制的执行工作方案,2019年初步试行。

三是强化协同创新,拓展科学基金多元化投入渠道。

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平台导向作用,研究制定联合资助工作改革方案,创新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等的联合资助模式,深化推进军民融合,探索建立需求、人才、成果对接管理平台,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促进行业与区域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要研究拓展科学基金接受社会或个人捐助等新机制。

力争在2018年制定并实施联合资助改革方案,2019年试点实施科学基金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初步形成科学基金多元投入体系。

四是成立科学基金战略咨询委员会,为科学基金准确把握新时代优先资助领域和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保障。

要充分发挥两院院士等高层次战略科学家群体对科学基金工作的科学指导和决策咨询作用,构建形成科学基金全委会审议决策、监督委员会诚信监督、战略咨询委员会学术咨询的三位一体决策咨询监督体系。

要借鉴全委会、监委会的成功经验,明确战略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人员组成和运行机制等,使战略咨询委员会能够在打破学科界限、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明确新时代优先资助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和未来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咨询和指导作用。

力争在2018年正式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并对2019年科学基金工作提供战略咨询。

根据科学基金改革路线图,基金委将提前谋划未来重要改革策略。

2018年将重点研究论证三个方面的改革方案。

一是系统深入研究知识体系的结构和逻辑演化规律与趋势,提出以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学科布局方案。

科学基金的学科布局既要涵盖不同层次的知识,也要将知识体系的结构与国家各领域重大需求相融通,解决学科相互隔离等阻碍创新的问题。

二是研究制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智能化评审系统建设方案”,从大数据基础、专家知识系统、精准匹配等多方面作出部署,为未来全面推进项目评审智能化提供支撑。

三是研究探索“负责任+计贡献”的同行评议工作机制。

评审工作要计入专家贡献,进一步引导和激励评审专家负责任开展项目评审,从根本上保障科学基金同行评议质量。

上一条:鲁东大学与山东三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举行科技合作洽谈会
下一条:科学技术处印发《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地址: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电话:86-0535-6011497    传真:86-0535-6011497     E-mail:ldukjc@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本站信息
WWW.SCIENCE.EDU.CN    Copyright   2020  鲁东大学 科学技术处  
鲁ICP备号:09096634 鲁公网安备:370602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