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中国教育报】鲁东大学科研团队攻克核电冷源安全“卡脖子”技术 给核电站装上“海洋听诊器”
发布时间:2025-08-20    作者:    点击:[]

“这是我国首个实现核电站冷源安全全天候智能预警的‘海洋哨兵’,其核心技术指标已领先国际同类产品……”近日,鲁东大学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创新团队战超教授向记者介绍。

由鲁东大学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创新团队研发的数字孪生冷源风险海生物预警系统不仅突破了冷源风险预测技术锁,还构建起了数字孪生智能预警系统。

“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核电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鲁东大学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创新团队带头人王庆教授介绍,山东半岛滨海核电空间密度极大,目前在运在建拟建的滨海核电厂址有5处,约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预计到2035年,该地区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滨海核电厂址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2012年起,王庆团队就一直密切关注新时代中国滨海核电政策,积极探索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服务滨海核电发展,并在厂址构造安全和冷源取水安全两个滨海核电安全的重要组成方面持续发力。

王庆团队以山东半岛滨海核电为主战场,编研了包括6个标准的温排水系列行标,出版了《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技术手册》;出版《滨海核电浓海水入海监测预测技术手册》,支撑我国核电从滨海到近海、从开放海域到海湾,并实际应用于亚洲最大的莱阳核电海淡工程。

该团队将传统水利工程的研究范畴从陆地流域拓展至河口海岸以及海洋工程领域,建立了适应区域特色的“河流—海岸—海洋”一体化新型海洋水利科学与技术研究体系,形成了温排水和浓海水监测预测、全生命周期工程冲淤预测、非沉降悬浮物输运堆积模拟、冷源风险海生物预测预警等优势特色研究方向。

团队还与国内核电企业共建了一个研究中心和两个实验室,构建了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助力滨海核电等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承担核电企业委托的单项500万元以上课题7项,累计合同金额7000余万元,为多个核电项目冷源取水工程选址、设计,温排水/浓海水监测预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等提供方案,为山东半岛东部滨海核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了深度技术支撑。

“王庆教授常说‘实践淬炼英才’,我们要把精彩的科研论文写在山东滨海。”团队骨干石洪源教授感慨地说。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团队,成员全部具备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经历,已成为以海内外优秀青年博士为主体,层次多样、学科多元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转自《中国教育报》 记者:魏海政 通讯员:丛涛 苏腾 王娜)


下一条:我校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揭示小麦TaHAL3-7A基因调控产量新机制


地址: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电话:86-0535-6011497    传真:86-0535-6011497     E-mail:ldukjc@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本站信息
WWW.SCIENCE.EDU.CN    Copyright   2020  鲁东大学 科学技术处  
鲁ICP备号:09096634 鲁公网安备:37060202000109号